首页 > 职能机构 > 群团组织 > 工会(老龄委) > 老年天地 > 夕阳风采

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19-07-02 来源:老龄办


                     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

                                  王云杰

 

 灯,能驱散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

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希望,带来暇想!

1950年,我3岁。刚刚从旧中国挣扎过来的中国人,开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那时国穷民贫,基本生活无法得到解决,人们夜间用灯,就是个大问题。在漆黑的夜里,我们有时用松脂照明。松脂是从松树中自然流出的一种油脂,凝固后形成不规则的团粒,用松脂点火,会有很大的黑烟,并带有一种松脂的辛辣味。

松脂没有那么多,无法保证全村人使用,村民更多的是将松树锯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再劈成手指粗的小木条,使用时,用一种铁匠专门打制的如碗大的铁笼子,铁笼子通过小铁链固定在铁杆上,再将木柄与铁杆相连,用时将木柄插在墙壁的洞中,将小木条放在铁笼中,点燃木条照明。

这种小木条,最好是选用年轮中含有大量松脂的大松树制作,松脂一层一层的呈枣红色,象五花肉似的。这样的松木特别沉手,也特别容易点燃,火苗很大,我们称火笼。这种火笼除了可供点灯,也可用来走夜路照明,是当时的一种主要照明工具。

松脂及松树条燃烧起来都有很大的黑烟,而且发出吱吱地爆裂声,小孩必须离得远一点。

有时候也用苎麻杆照明。苎麻剥去麻皮后,剩下麻杆的木质部,将其放在水中浸泡几个月,要将麻杆的内芯全部腐烂掉,然后将腐烂的芯抖出来,晒干后形成空心的麻杆。麻杆特别容易燃烧,要想火大,可将几根麻杆拽在手里,同时燃烧。麻杆不经烧,一根麻杆点不了十多分钟,不便远行,只在村中夜间窜门,是最常用的照明材料。

1953年,我6岁,读小学了,我成了家里的第一代书生。当时学生晚上不写作业,但也要读读书。点松树条或松脂都不安全,家里只好用豆油灯。我们那里不产豆油,也不产桐油,没办法只能用食用的茶油。那时我家一年可以榨40多斤茶油,是全家一年的食用油。用茶油点灯,是奢侈的,为了节约用油,读几遍书便早早地睡觉。

豆油灯的火焰如黄豆般大,要就着火才能看得清字。大约在1954年左右,家里用上了洋油灯,小小的美孚灯火苗有小花生米大,比豆油灯亮了些,而且还有灯罩,火苗再不会忽闪忽闪的。

1965年春节后,我去地质队当了名找矿员(合同工),1968年底又回到了家乡。在当找矿员的几年中,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无线电,学会了装半导体收音机。当时,我成了全公社唯一会修收音机的人,我晚上装收音机玩,有时也为别人修理收音机(当时全公社有收音机的人家极少)。修收音机要用铬铁,没有电,我买了个大马口灯,自做了个小铬铁,用一根铁丝弯成个回形,将铬铁挂在马口灯的灯罩上,即可照明又可烧铬铁,用起来也还方便。

我是村里唯一用马口灯的人。

第二年,村里买回了一台矿山报废的6千瓦小发电机,利用村民自行修建的用于碾米的小水坝,做起了电的梦。由于我懂些电的知识,自然的我便成了村里的义务“电工”,我联络几个热血青年,调电机、拉电线、装灯泡,忙得可欢了。但由于小河水量较小,且水坝简陋,又没有修大的储水池,每晚连续发电半个小时便没水了,再等个把小时,又发电半小时,就这样折腾了一段时间,电的梦真成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梦。

1971年,我到外地求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便少有回家了。大概是1980年后的那一年,春节回家时发现村里有了电灯,真是太高兴了。电是由乡里不知从那里引来统一供电的,村里也没有变压器,电压很低,只有不到140伏,电灯泡的钨丝发红光,15瓦的灯泡大概只有蜡烛光亮。当时有在矿山工作的人带回110伏的低压灯泡,接在这种电路里,雪亮雪亮的,这种低压灯泡一时成了村民的香饽饽。

有了这种不太亮的电灯,比点煤油灯还是好了很多。1990年后,有一年春节回家,发现村头有了变压器,电灯也亮堂了,有些村民用上了电锅。但就是经常停电,且电费也很高,要两块多钱一度,村民舍不得多用。

本世纪初,国家推行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有了保障,而且电费也降了下来,六毛多钱一度,很多村民家里用上了电视、电冰箱、空调及小型电器,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几年回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通家乡的大路、村中的小巷及村头村尾都安装了路灯,农村的夜晚亮起来了!

电灯,照亮农村,照亮了村民的心,也照亮了村民的希望之路,村民又有了新的梦,人们在畅想着未来!

灯的故事还在延续!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