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平安校园创建网 > 我与双创

论有效利用传播规律提高高校文明校园建设传播效能

发布时间:2019-11-05 来源:思政课部

文明校园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重点围绕领导班子、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建设工作。文明校园建设涉及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其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传播规律,可有效提高高校文明校园建设传播效能。

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文明校园舆论强势

在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截断消极的、不入流的社会信息,已成为各高校传递大学校园文明的普遍共识。作为科学技术与思想的前沿阵地,大部分高校已和社会媒体同步建立了自己的传播体系,这也让高校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文明建设、学习社会媒体经验成为可能。高校在宣传阵地建设上,可以充分借鉴社会媒体在全媒体转型中的经验,构建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将校园文明传播的正能量内容通过分众化、差异化的形式,及时、精准地传递到指定的受众群体当中,进而避免同质化信息重复出现,优化用户体验。这不仅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并运用最新的互联网传播形态,还 要在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资源整合。比如,打破校院两级媒体“各自为营”的孤立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将积极反映校园文化有关内容的长期活跃的“校外媒体”及“民间媒体”纳入校园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精细化职能分工,针对不同群体接收信息的条件及手段,实现校园文化输出的分享共创和互动传播。同时,全媒体传播矩阵在面对不良言论和不当言行,特别是公共危机信息时,还可以及时准确地立体发声,将客观、全面的官方信息和舆论引导精准传达到最有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当中,从而形成校园文明建设的舆论强势,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运用议程设置,突出文明校园建设的价值特色

大众传媒的议题选题与受众之间的关注度存在因果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收和灌输,媒介想要突出的议题就会成为受众的优先议题。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结合文明校园建设主题及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建立系统的议题设置。比如,将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隐含在议程设置之中,通过主题鲜明和类型鲜活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最大限度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想法,不断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突显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特色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通过身边榜样的人格力量感化,引发大学生对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讨论与思考,从而赢得大学生的理解与认同,让主旋律、正能量始终在校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流。

三、创新文明校园传播话语体系,加强传播主体的形象塑造

高校作为文明校园的建设者,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者,应该建立符合和引领大众审美的主体公共形象,这就需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建立贴近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实现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当前,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崛起,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越来越多以往一脸严肃的官方行政机构开始在短视频 APP 中开启“卖萌”模式,尝试用青年人能接受的、充满活力的表现方式,传播正能量、开展科普教育、打造品牌形象。高校在话语表达方式的转 型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由于其受众本身具有年轻化的特点,探索具有流行特色和丰富创意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易被人接受,而不会感到违和。所以,高校在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要打破传统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灌输式的不对等关系,大胆创新个性化的年轻话语方式,努力建立贴近当代大学生内心的公共主体形象,让贴近年轻人、符合大众审美的新思潮、新词汇与官方话语碰撞交流,通过符合大众审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校园文明的核心要义更接地气,拉近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广泛激发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 的接受与认同。

四、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大众媒介素养

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普及,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深陷其中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素养。面对网络舆论场复杂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在文明校园建设中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其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应对消极价值观的“免疫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要将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组成部分,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及开展相关专业理论研究,系统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应用能力,使其在舆论场中发挥当代青年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