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平安校园创建网 > 我与双创

从有我到无我

发布时间:2019-11-05 来源:现代装备制造学院

2018年11月习主席指出了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功成不必在我”是为无我,“功成必定有我”是为有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可以很明确地察觉到大学与高中的差别——利益问题!都说学生是最为单纯的,没有那么多的钩心斗角与利益斗争,对这个说法我一直都是深信不疑。直至我步入大学殿堂,我才发现,这一说法仅适用于大学以前。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因为学分的存在,致使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么一个现象——无论什么事情,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义务,只要没学分,没有足够的利益,那么很抱歉,不去不参加!也就是说,重利成为许多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做事不再考虑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而是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当然在此我不是否认这种行为,毕竟要想在社会生存下去,重利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出现在学生身上,又是否属于正常现象?

对此我们先不做回答,且看另外一个问题——只要有利益,有学分,那么报名参加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很多都是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参加的活动,只图“功成在我”而不图“功成有我”。这显然与习主席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相违。

我不否认,在大学中学分很重要。可是事事都以学分为中心,做事只求学分的做法想法,是否符合一个学生该有价值观和功名观?大家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你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都是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进步?大学终归还是学校,它不是社会!在学校里,最为重要的难道不该是想着怎么提升自己怎么去完善自身的不足吗?

我也有与同学交流沟通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结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做来干吗?也就是说,许多的大学生仍旧处于“功成必须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这么一种状态中。求名求功不求成,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我也看到过许多同学做事,哪怕是义务,是任务,依旧因为无功无名无利而选择应付敷衍;甚至是功不大,利不足以动心而放弃或者敷衍。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难道不是吗?讲个最为直接事情,学校里的一个同学有跟我说过,他是班里的班干部,很多时候学校的任务下来,要班级派多少人去参加什么活动,很多同学都是很积极地问有没有学分?当一听到没有学分加,就没了刚刚的激情。往往到最后,都是他强行安排下去,然后再同学们的不情愿中完成的任务......

这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很正常,可是这真的正常吗?这真的是一个学生应该存在的情况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这样子很不好。也许看到这里,就会有同学问我,习主席提出来的真的有人能做到吗?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有!国父孙中山大家可还记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一手推进促成的,这无疑符合了“功成必定有我”而在后来,为了保证辛亥革命的成功,孙中山果断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让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成功的果实,这也符合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确实,我们比不得孙中山,也做不到如他那般优秀,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他学习,缩短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甚至是在未来超越他?毕竟,孙中山他再优秀,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没什么超能力不是吗?我承认要做到“功成不必再我”很难,但是做到“功成必定有我”却并不困难,只需要我们再平时多努力一点,多积极一点主动一点,那我们就离这一境界进一点。“功成不必在我”终归是要建立在“功成必定有我”的基础之上,而“功成必定在我”却不难实现。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实现“功成必定有我”再逐步实现“功成不必在我”!

在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是圣人,我也不是。但是,我可以做到——“功成必定有我”和“功成可不在我”我做不到那般高洁,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不图这么做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利益,我只需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成长这就够了。难道这不是作为学生的我所应该有的思想行为模式吗?毕竟大学虽然是学生开始与社会接轨的地方,但是它终归不是社会,利益不是学生的永恒主题,学习提升才是学生的最终归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目标,砥砺前行!(机电(3)192班  洪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