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这次全省教育大会的鲜明主题,也应该成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理念。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需要辩证认识、科学判断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前,读书上学是少数人的权利,多数普通民众难以跨入学堂大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仍然极其短缺,扫盲、普及基础教育是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高考考场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进高等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跳出农门”。40年时光过去,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年来,湖南高考录取率飙升到了80%。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有学上”“上好学”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有学上”还只是基本的满足感,全省教育的发展现状离“人民满意”的标准和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只有从普通群众的视角,揣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才能深刻体察人民群众的期盼,才能真切了解我们的工作存在的差距。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就包含着对“满意教育”的期盼。目前,群众呼声最大的是“上学难、上学贵”“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它们折射的既有教育总量供应问题,更多的是教育布局结构性失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偏差,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城市挤、农村弱”的失衡。有些地区公办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紧张,导致民办教育坐地起价。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路径上加强探索,让公办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主导。
阳光普照,雨露均沾。教育之门,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打开。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社会各方一直呼吁为学生减负降压,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对这类掣肘教育发展的沉疴顽疾,抓不抓、重不重视,结果肯定不一样。“绝不能为了孩子的未来,忽略了孩子的现在”,必须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统筹好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规律。
孩子安全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每到暑假,父母在外打工的小孩,发生溺水的风险较大,有时候一次就是三四个,这样的惨痛案件直叫人揪心、扼腕。还有,非法运行的校园贷、校车驾驶员疲劳驾驶等,都是伤害学生的问题源头。“把每个学生看成自家孩子”,排查隐患,堵住漏洞,多办实事,这类问题就能得到逐步解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同时要充分尊重基层探索、实践经验。在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有宝贵的经验沉淀,如在基础教育方面所创造的“桃江经验”“东安经验”和汨罗素质教育等重大典型经验,就值得珍视和推广。只要我们敢于继续探索,各方共同发力,就一定能以出色的成绩呼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湖南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