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记录了湖南教育改革步伐

2018-12-21

再见了,人挤人的大教室

永州化解大班额前4人一排的教室情景

座位前排紧靠讲台,后排紧靠后墙,老师上课必须戴着扩音器,后排的学生才能听清,几年前,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最大的班级,学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95人。这些年,永州市的城区面积扩大了4倍,城区人口增长了4倍,但学位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人挤人的大教室,束缚了学生也束缚了老师。

“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能逃避,必须勇敢面对。化解大班额是一场一定要打赢、一定能打赢的硬仗。”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景林承诺,市领导带头联系一所示范学校,把班额“瘦”下来。时间不等人,2016年,永州拉开了学位建设、班额“瘦身”的民生战役。

在这一年,《永州市城区学位建设三年(2017-2019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出台,立下了掷地有声的“军令状”:三年内实施158所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学位32万个。

32万个学位,每一个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市14位县区政府一把手签署了《责任状》,任务不完成,不调动不提拔。领到任务的各县区将数据分解到年、明确到校、落实到班、责任到人,全市高位推进“民生一号工程”。

人不够?市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钱不够?财政鼎力相助,再穷不能穷教育;地不够?将原计划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拿出来建学校。全市从上到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学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逐渐破冰。

2017年全年,永州市开工学位建设项目50个,新增学位5.12万个,完成年度计划的91.4%;

2018年秋季开学,永州市新增学位11.6万个,全市平稳有序消除超大班额3451个,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2018年消除2260个超大班额的任务;

……

再见了,人挤人的大教室。

秋季开学,冷水滩区映山小学迎来了1586名新生,除一年级外,其他年级学生都是冷水滩区另外4所小学分流而来的,38个教学班,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

从梅湾小学分流而来的四年级学生郑诗译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班上有81个同学,课桌从教室前门摆到了后门,老师不能走下讲台,我们要侧着身子才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现在,郑诗译班上只有44名同学,“教室里宽敞多了,上课的纪律更好了,老师讲着讲着就走到了我们中间。”

走到学生中间,也走进了学生心里。教师胡玲辉说,“从教21年,这是我带过的学生最少的班级。”此前,胡玲辉班上有将近70个孩子,每天批改作业就要花去很长时间,尤其是批改作文。“如今,我不仅能慢慢品味学生作文中流露的情感,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辅导潜能生。”

大班额化解后的教室

链接:2017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消除大班额专项行动的通知》,确定了消除大班额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的工作举措。省财政通过加强管理、盘活存量的方式,三年共计安排不少于45亿元用于化解大班额奖补。

全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消除超大班额18208个,超大班额比例从8.6%降至0.5%。

重视了,穷县也能办好大教育

“穷县也要办好教育!”会同县人民政府县长周立志代表政府的一句承诺成为了现实。这个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财政极为困难,教育投入却逐年增加。

“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成了会同教育的亮丽名片。

来到城北新区的城北学校,我们立马被学校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汉白玉孔子雕塑、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走进综合楼,多功能报告厅、探究室、录播室、阅览室、书法室等10余个功能室一应俱全,农村学子在这里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1.45亿元的大手笔投入让城北学校面貌一新,为山里孩子提供了读书求知的好去处,也让老师们更安心更舒心,下定决心为山区教育奉献青春。

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位会同县唯一的在职省特级教师,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邀约”,去年有学校开出30万年薪,想要“挖”走她,却被婉拒了。

是什么让饶菊芳死心踏地留在这里?

“是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的决心,是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近年来,会同县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叫停了一些投资项目,但教育项目“一个也没有停”,老师的福利更是有增无减。财政出资为老师免费体检;大力新建教师周转房;严控其他部门的表彰活动,教师节颁奖却极为隆重;教学质量奖由2016年的8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00万元……尊师重教在会同县蔚然成风。

“为了引进人才,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单独设立招考机会,为外地优秀教师来会同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周立志说。

堡子镇小学校长李素芹感受颇深,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急缺,但“特岗教师和师范委培生的补充为我们输入了新鲜血液”。记者了解到,会同县给新入职教师“压担子”,与老教师“结对子”,为青年教师成长“搭梯子”,用重视、培养和关爱,留住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山村。

农村学校的亲情电话

链接:2006年,湖南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已初步建立了与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招生培养学校已达26所,年招生规模已达11000人。

湖南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2013年起,对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村教师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并于2016年将这项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县。2015年起,为乡村教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

均衡了,农村孩子同样“上好学”

州门司镇中心完小距离资兴县城50多公里,离县城的距离虽然远,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却和城里一样丰富多彩。采访时,学校的乡村青少年宫里正进行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课,舞蹈室里孩子们翩翩起舞,电脑绘画课上孩子们绘出天马行空的图画,音乐教室里飘来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孩子们沉浸在快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校则为他们的兴趣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年来,资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统揽,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个孩子,幸福每一个家庭”为目标,抓住“痛点”,打造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资兴样本”。

前些年的撤校并点,导致不少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过远,为了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强烈愿望,在两次乡镇区划调整中,资兴市坚持“撤乡不撤校”,该市义务教育阶段47所学校、62个教学点一个都没有撤。“村级小学是农村教育的‘根’,建好村级小学最能体现教育公平。”郴州市教育局局长庹登军说,“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才是治本之策。”

近五年,资兴市共投入19.24亿元用于教育发展,重点改善边远山区、东江库区、采煤矿区的薄弱学校,建成了30所标准化农村学校。农村学生不用远离父母去求学,因为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回流”。

今年秋季开学,六年级学生袁子杰、袁淇泰就从郴州城区的学校回到了资兴市三完小,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此前,父母为了优质教育资源把他们送到郴州,孩子每周只能回来一次,父母想孩子又不敢说,怕影响他们学习。“三完小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学校差,现在一家人每天能一起吃饭,看着孩子健康长大,是做父母最大的幸福。”袁子杰的爸爸对身边的学校很满意。

学生阅读活动

链接:近年来,湖南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与“全面改薄”工作,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截至2017年底,湖南累计投入250亿元,建设合格学校1.2万余所。当前,我省完小和初中学校已全部建设成为合格学校。

截至目前,全省“全面改薄”累计支出301.85亿元,校舍建设类项目累计开工面积1457.98万平方米;已竣工1457.98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采购类项目累计完成采购金额55亿元,工作进度排名全国第一(并列)。

欢迎您,省城来的新老师

甜甜的葡萄酒,是浓浓的师生情。10月末,怀化四中东校区的校园里散发着葡萄发酵的甘甜味。学校一年一度的葡萄酒酿制活动吸引了学生、家长,还吸引了来自长沙的支教老师。

今年秋季,长沙市周南中学的中学一级教师卞海燕和语文一级教师周彩群、信息技术一级教师肖炜等7名骨干教师一起来到怀化四中东校区,将周南中学和怀化四中的结对帮扶带进了第3个年头。

省城的老师来了,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深厚的情谊。过去几年,周南中学为怀化四中东校区捐款捐物,组织怀化四中东校区的老师前往周南中学交流学习,组织怀化四中东校区的学生前往长沙参加各种活动,结对帮扶让两所学校亲如一家。

“几年前,我们还是一所城区薄弱初中,学校环境、办学质量很一般,但现在成了周边家长和学生的首选。”怀化四中东校区执行校长彭开银告诉记者,与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的结对,翻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在省城名校名师的带动下,教育质量迅速提升,学生升入省示范性高中的人数逐年增加。

怀化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教育发展阻力重重。自2016年长沙市教育局出台《长沙市与怀化市开展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以来,长沙选取城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优质学校与怀化市对应学段学校开展校校结对帮扶工作,山区教育结出甜蜜果实。(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芬

链接:从长沙市和怀化市的结对帮扶开始,湖南各地分省级、市州、县区三个层次全面推进校校结对帮扶工作,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携同进步。目前,湖南基础教育共有校校结对帮扶学校2284对,覆盖了贫困和薄弱学校学生约356万人。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刘芬]